
在中国的历史领域,有一个常见的说法:“智商打击”,形容一些关于中国历史的荒诞言论层出不穷。而令人惊讶的是,近些年来配资平台官网配资,连一些不学历史的外国人也开始质疑中国的国史,甚至不遗余力地发声反对。曾有一位加拿大籍的华裔理工博士林炎平,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爆出了一个“惊世言论”,他声称郑和下西洋是一次骗局。这番话一经说出,立即引起了现场的广泛关注和哗然。
这场演讲的学生们耐心听完他的论据后,几乎忍不住笑出声来。大家感叹这简直是“正经胡说八道”。不少听众当场站起身,气愤地反驳了他的荒唐言论。那么,林炎平究竟是如何质疑郑和下西洋的?这些质疑的依据到底又是如何被反驳的呢?
虽然林炎平并非一位不懂历史的“外行”,但他的论点实在难以令人信服。要推翻如郑和下西洋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,他不可能凭空凭个人的想法和偏见就打发过去,必定要引用史料来支撑他的论据。而从林炎平所引用的资料来看,他的“证据”反而暴露出他在历史研究方面的局限。看得出来,他的历史知识可能仅仅停留在“讲故事”的阶段,而非严谨的学术研究。
展开剩余83%首先,林炎平质疑的核心之一是郑和的宝船是否真实存在。根据《明史》中的记载,这些宝船的尺寸惊人,长达四十四丈,宽达十八丈。这个尺寸到底意味着什么?如果真要复原这种巨型船只,按最保守的估算,其排水量大约接近两万吨,差不多相当于一艘小型航母的排水量,比现代的055驱逐舰还要庞大。更让人惊讶的是,这样一艘庞大的木船竟然能在明朝时期建造出来吗?
林炎平自信满满地表示,凭借自己的理工科背景,他可以保证,明朝的技术根本无法制造出如此巨大的木船。他坚称,即便是现在的技术,也无法造出这样的船只,因为木材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尺寸和重量。
然而,林炎平的第二个论据也是同样的薄弱。他提到,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记载“寥寥无几”,似乎只有《明史》有相关记载,其他的正史中根本找不到任何依据。而至于一些“野史”,比如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”,他则毫不客气地表示,那本书不过是小说,无法当真。因此,他质疑,既然郑和的船队人数庞大,为什么没有更多的史料可以证明这件事?
除了这些,他还提出了一些比较零散的观点,诸如“明代的大船都是平底船,无法进行远洋航行”;又或是他认为朱棣这个皇帝非常残暴,派出郑和这样一支庞大的船队进行所谓的“和平外交”根本没安好心。林炎平的言论显然充满了疑问和偏见,将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历程描绘成了一场庞大的骗局。
对于这些质疑,曾经学习过历史的人显然不能认同林炎平的观点。就如杨绛先生曾说过的,“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,想的太多”。首先,关于宝船的尺寸,尽管林炎平的质疑看似有些道理,但这个问题早在学术界就已经得到了解释和解决。
关于《明史》对宝船尺寸的记载问题,学界已经提出了修正。有人认为,《明史》中的“万吨宝船”记载有可能是从小说《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》中抄录过来的。虽然这一点在某些人看来荒唐至极,但也不无道理。历史修订过程中,确实有不少史实被误传或过度加工。
更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则出现在1999年。那一年,学者们发现了《天妃经》这本书的卷首插图,这本书印刷于永乐十八年,而其中描绘的正是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船型。根据这幅插图所示,宝船的形态并不像早期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平底船,而是适合远洋航行的尖底船,完全符合远洋航行的标准。更重要的是,这艘船的桅杆数量也并没有那么夸张,只有六桅,而不是传说中的九桅。
至于林炎平提到的“南京的造船厂只造平底船”的说法,早在1997年,相关论文就已经指出,福建地区也参与了宝船的制造工作。在明朝,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并非单靠南京造船厂制造,而是全国各地的工匠参与了造船工作。
另外,关于宝船排水量的讨论也有了新的答案。1936年,学者郑鹤声在南京发现了一块石碑,碑文中提到,郑和的船队包含了不同吨位的海船,其中包括了排水量为1200吨的“两千料”海船。这一发现帮助我们重新理解了宝船的大小。虽然这一数据与林炎平提到的“万吨宝船”有差距,但仍然为郑和的下西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无论如何,关于郑和是否能建造出巨型宝船的问题,在学术界已经有了明确的解答。即使按照林炎平的说法,郑和的船队不一定拥有“万吨大船”,但这并不妨碍郑和的航海壮举,也并不意味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是假的。
至于林炎平提到的“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寥寥无几”这一观点,也存在误解。《明史》中的确记载了成化皇帝在即位后,因对郑和下西洋的内容感兴趣,想要查阅相关资料。然而,由于兵部郎中刘大夏的个人决定,这些资料被销毁了。虽然历史的记载受到了损毁,但这并不等于历史事件的不存在。
事实上,许多物证和文献已经证明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性。在斯里兰卡出土的郑和下西洋时期的石碑、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地区的相关遗址,都表明郑和确实曾经航行到过这些地方。除此之外,郑和的随行人员,如马欢、费信等,也写下了关于下西洋的详细记载。
面对这些铁证如山的事实,林炎平显然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。他只得吞吞吐吐地搪塞过去。最终,这一事件也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,网友们纷纷拿出各种证据,质问林炎平该如何解释。
林炎平的言论,虽然一时成了笑谈,但也反映了某些人对于历史的态度。这些人只凭借一些浅显的常识和片面的资料进行质疑,结果连互联网的网友们都能轻易地用物证和史料反驳他们。对于历史的敬畏与尊重,显然应该成为每个人研究历史时的基本素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载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